Article

We take the time to build relationships so that we fully understand what drives you and what you
envision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Everything we recommend is designed to help you meet those
objectives.

新中农业新机遇 用新加坡网络资源推动农业创新

(2025.07.25, 新加坡) 新加坡食品科技与生物工程专家陈维宁教授指出,中国食品要进入新加坡市场,必须经历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以麻辣口味为例,十年前对本地消费者而言还较为陌生,如今却已成为许多人日常喜爱的风味。然而,中国食品要成功登陆新加坡,企业首先应深入了解本地消费者的接受度,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产品更贴近本地口味,并确保食品安全达标。

陈教授强调,食品安全在新加坡是一项优势而非障碍。只要中国食品企业能确保产品安全可食,符合消费者口味,且满足新加坡及区域市场的标准,并善用新加坡的区域枢纽地位,这将有助于拓展至东南亚其他国家。

在昨日举行的“新中农业愿景新机遇”讲座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食品科技与项目主任陈维宁教授(Prof William Chen)提出这些观点。这场公益讲座由中国紫心集团与华峰汇(Chinese Pinnacle Clun)共同主办,华峰汇是新加坡时代财智媒体旗下的商业平台。

陈维宁教授:转化现有研发能力到新农业技术

陈维宁教授也是新加坡未来食品安全中心主任,他指出,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标准一向严格,任何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都会成为全国关注的重大新闻,正因如此,这类事件在新加坡极为罕见。他补充道,新加坡食品局(SFA)也与时俱进,正积极推动将新加坡打造为未来的食品安全中心,目标是从长远角度保障食安。

“未来的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看生产过程是否受到污染,还要评估新型食品对人体消化系统可能造成的冲击与影响,”陈教授强调,“这些都是我们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项目。新加坡站在全球前沿,正从食品安全的各个维度深入开展工作。”

除了食品安全(food safty),在论坛分享中,陈教授介绍了新加坡在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上的战略思维, 这主要依赖三大支柱:打造自己的都市农业、扩大国外采购的来源,以及在海外展开合作,扩大粮仓,比如新加坡有在文莱经营农场,和中国合作中新吉林食品园区。

为了突破自身的“产量限制”,提升粮食安全,新加坡在2019年推出了“30.30″愿景。新加坡希望在2030年实现食品自给率达到30%,体现了政府加强食品供应安全和培养本地农业的意图。不过,现实不容乐观。根据新加坡食品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本地种植蔬菜和海鲜供给,都远低于目标。

若以新加坡现阶段的能力,目标不实际, 但是鸡蛋农场的单位产量提高了12.8%,蔬菜和海鲜的单位土地产出也分别提升了1.8%和5.4%。“新加坡不仅有三个自己的鸡蛋厂,而本地生产的农作物也比从外国如澳洲进口的便宜得多,甚至低四倍,大家应对政府的蓝图要有信心,”陈教授提出看法。

新加坡拥有全球最广泛的食品进口网络,汇聚来自187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来源,在全球已签署28个自由贸易协定,这些都是新加坡的食品网络优势, “很难想象它们会联手对新加坡实行禁运, 因此新加坡基本上食品供应是稳定的,不过,人们担心气候变化会冲击食品价格,从风险角度,应该做好准备支持本土生产的食品比如蔬菜”,陈教授补充说。

他也谈到,新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来自于现有研发能力的转化。例如,新加坡本就是生物医学研发重镇,若能善用本地科研平台,将相关技术延伸至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农业创新。他举例,许多疫苗的生产技术同样具备转型潜力,可应用于农业相关领域。“这意味着不一定要从零开始,也未必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他解释,“真正的挑战在于高昂的成本,以及市场接受度仍然较低。”

符梅莲:良好治理是ESG投资的重要因素

另一位演讲嘉宾——新维创资本( New Dimensions Capital) 首席执行官符梅莲(Elaine Foo),则从投资者角度分享了对农业的看法。目前,关于ESG(环境、永续经营与治理)的投资持续升温,她指出企业的ESG合规与否一直是投资界所挂心的,她的公司希望物色ESG合规的公司。比如,她会在尽职调查中尽可能详细地考量ESG,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童工或人口贩运,以及良好的治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的品格,这一项决定前两项是否得以贯彻。

她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生物科技的初创公司,他们使用人工智能(AI)生产有机食品增强剂,用于食品口味,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们是一支由富有进取心的年轻企业家组成的小团队,技术来自美国硅谷,并将技术带到了新加坡。

符梅莲也谈到对农业项目的投资,利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VC PE),通过能产生现金收益的农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例如,为初创企业进行具体案例融资,帮助他们为农田筹集资金。

新维创是一间致力于为高净值家族和机构投型资者提供全面资产管理服务的公司。“我认为农业是与ESG有关的行业,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增加投资,” 梅莲表示,她也希望提高大众对农业的认识和教育,不要认定农业就是“高风险”的投资领域。

梁承旺:红薯可成为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的杠杆

活动的合办方——中国紫心集团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梁承旺做主题演讲。他于2009年在福建连城创立了紫心集团,专注于打造红薯全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与余料循环利用。紫心集团在农业基地——福建连城,将“红薯”做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复制到中国的乡村经济中,目前已有海南、河南等地已经和紫心展开合作。

2016年,紫心成功在新加坡交易所凯利板上市(上市代码:42W),成为全球首个以红薯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 去年财报显示,紫心红薯业务收入约人民币 3.18亿元 (约合 5700万新元),同比增长 45%。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这正符合新加坡消费者对低热量、功能性食品的需求。 当下健康意识的提升正推动亚太地区红薯市场以6.4% 的年率增长。

梁承旺分享了红薯的科技种植。他表示,新加坡土地狭小,不过这限制不了红薯在此种植,因为红薯可以在屋顶栽种,也可利用层架式水培法。此外,新加坡政府资助淡马锡理工学院开发智能种植系统,优化光照以及投放养分作业,这都是新加坡的亮点。

紫心集团在新加坡已经在进行产品创新,如高端红薯零食、紫薯粉等和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并扩展其高科技生产线例如将真空低温脱水技术用于处理薯片、紫薯粉、蒸红薯等 。同时,其新加坡公司也开发了益生菌发酵红薯饲料,与中国福建农科院合作,将农业废料制成鸡饲料。

梁承旺进一步提出“新加坡-中国供应链” 概念, 通过在中国与新加坡种植与加工红薯,然后以新加坡为质量验证、包装、创新与向区域分销的枢纽,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红薯可成为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的杠杆,也成为本地的健康食品,从而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增强新加坡食品供应链的韧性。”